农业往现代化方向发展

特产中国tc.china.com.cn 时间: 2013-03-15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农业的现代化是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作为农民出身,并一直从事化肥生产的全国人大代表、樊进军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是说。他告诉记者,两会结束后,他准备着手推进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乌托邦想法”——“打算延长产业链,用20万亩土地实验农业现代化”,也借此试试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新风。

  他打算在20万亩土地上实验完整的产业链:进行科学种田、搞液体化肥农业,秸秆做成饲料养牛养羊,把牛羊粪便开发成有机肥料……“这次两会,跟农业方面的代表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光秸秆利用一项,就比现在一亩地的收益高。”在樊进军看来,未来发展农业现代化到处都是商机。

  要实现他的设想,“迁庄并村”是必然的,但就政策来说还很不明朗。他计算,要得到这20万亩试验地,需要10万人同意土地流转。但是“农民满意企业接受的方案目前还没有,10万人中若有200人不同意流转怎么解决?流转之后的农业政策、农机政策以及工业企业最关心的税收政策是怎样的?银行怎么支持农业现代化,流转合同能不能抵押?这些都不是明明白白的。”

  但他坚持自己的判断: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问题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国家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在未来更是如此。“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还是改善生活水平问题,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全世界的粮食都解决不了中国的农业问题,中国必须立足于自己解决农业问题。”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已经发挥到头了,农业现代化是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农民逐渐放弃土地的过程,不再一家一户种地。”他看来,土地的流转问题亟待解决,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下一步政府必须要做的是,保证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性,想办法去创造、去改革以促进土地大面积加快流转,更重要的是要让产业资本进入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投入,必须有产业资本进入,否则农业现代会只会永远停留于文字和想法。

  接受本报采访时,樊进军着重说,发展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和城镇化、工业化结合好,特别是要注意不要急于发展大城市,要精心发展小城镇。因为“农民土地流转以后,很多农民不再种地,向城市涌入,发展县域经济、乡镇这一级的城镇化,这样就能和这一级的产业集聚联系在一起,就近建立小城镇,繁荣县域经济。这样的工业化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而这样的城镇化又解决了就业、养老、医疗、上学问题,还有习惯问题以及道德问题。”

  但发展县域经济以及城镇化过程中,“规划非常重要,城镇化中要在哪个地方建立中心镇?哪里是核心的县域?整体规划有没有?这些都需要事先做好。因为城镇化涉及人口众多,容不得闪失。”

  樊进军说,从工业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未来五到八年会是战略机遇期。企业需要抓住机会,实现转型升级,进而掌握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樊进军认为,解决就业、医疗、教育问题以及能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食品能否安全,这都需要生产力保证。而目前提出的7.5%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一方面从当前的能源、环境因素综合考虑,中国不可能像过去一样追求过高的GDP速度,不能让能源消费过度,不能不顾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还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还是最大的主题。”

  在他看来,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需要用目标来凝聚人心。社会需要一定的精神力量,这个非常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在大目标中找到自己的小目标,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进而也就为‘中国梦’做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