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改”工程“自治改造”效果显著

特产中国tc.china.com.cn 时间: 2013-03-15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新华网成都3月6日电(记者 陈健)成都西林社区居民张大姐对旧城改造很支持,但婆婆希望能争取更多利益,将户口簿藏了起来,致使一家人不能去签约。民间宣传小分队和社区工作人员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老人终于被街坊邻里说服,拿出了户口簿。这是记者3月6日在成都市成华区听到的一个“北改”故事。

 

火车北站、众多批发市场、各式老旧居民楼集中的城北,历来被人视为布局最混乱、交通最拥堵、治安最糟糕、环境最恶劣的区域。2012年,成都启动了对北部老旧城区进行改造的“北改”工程,“北改”片区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是近年来成都最大规模旧城改造工程。

 

成华区在“北改”片区要关闭、拆除9家货运场站,占地总面积506亩。“有些场站都经营二十年了,要让他们搬迁很难,搬迁后企业到哪里发展,也是个难题。”成华区北改办副主任、建设局副局长刘刚说。

 

没想到,发动群众效果很好。将军碑货运场站总经理敬先俊得知情况后,很快着手对场站内商家做工作。“将军碑货运场站在成华区10多年了,场站里有物流、汽修、餐饮等商家几百家。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是我们也明白物流企业确实不适合在三环路内发展。”敬先俊说,“我们到处发通知、贴广告,效果还不错,比政府要求的时间提前半个月实现商家全部关闭。”

 

老砖瓦房、公用厨卫、沿街菜市、垃圾遍地……在金牛区一环路内的曹家巷,1.4万余人、65幢危旧房、7个旱厕共同组成了市中心的棚户区。虽然地理上属于中心城区,但这里却是一幅破落景象。曹家巷属于企业工矿棚户区,几十年来,人员结构变得十分复杂、土地所有权性质也发生诸多变化,又牵涉到多家单位,改造难度很大。为此,当地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自主决定片区改造,委员由当地2885家住户选出的13名代表组成。

 

74岁的自治改造委员会主任何希模说,这13名委员都是当地居民,在曹家巷生活了几十年,大家知根知底。他们首先经过报名、群众推选,然后由社区工作人员逐一入户,每户画钩,选出65名楼栋代表。然后,社区又开坝坝会、群众代表会,不记名投票产生了这13人。其中,最年轻的45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1岁了。

 

“如果缺乏‘自改委’这个纽带,一些工作会很难开展。”金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安春说,自改委相当于政府和群众间的“连心桥”和“缓冲带”,在前期的摸底、调查、公示、教育引导中,自改委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的建材质量、施工质量,居民返迁入住,他们也要起全程监督、协调的作用。

 

据了解,“自治改造”不同于以往的政府征收拆迁、企业拆迁、旧城拆迁等,它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改造的决策、改造的方案、改造后的规划,由群众集体来决定。改造的宣传发动、改造过程的民主监督也由群众来实施。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进说,成都的“北改”在推进机制与模式上有诸多创新,其中“群众自主”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为旧城改造、创新社会管理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