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葫芦工艺品制作 六旬翁人称卢葫芦
特产中国tc.china.com.cn 时间: 2013-07-18 来源: 垫江新闻网
本网记者 梁欢 吴平
特产中国 讯 卢怀志是我县周嘉镇人,2004年从县蚕桑局退休后与葫芦结缘,不但在长寿种植葫芦,还手把手教主城区的都市人种植葫芦。他还情系家乡的父老乡亲,先后亲手做了200多根拐杖送给孤寡老人,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日前,记者再一次走进他的葫芦世界,感受他的传奇人生,领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境界。
7月12日,一位自称“卢怀志”的老人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垫江人,今年70岁了,目前在重庆主城区生活,他想把他近1年来自己手工制作的几十根拐杖捐献给家乡有需要的老人,想请记者帮个忙,联系一下。
卢怀志,早已是我市的一名新闻人物。2009年,重庆晚报曾以《喜欢种葫芦制作工艺品,六旬翁人称“卢葫芦”》为题对他作过报道,重庆时报、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十余家市内外媒体也都曾先后对卢怀志的故事作过专题报道。
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他的故事为何会吸引如此众多的媒体关注?在他的身上究竟又有什么传奇的故事?为此,近日记者专程前往重庆主城及长寿区采访了卢怀志,了解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
退而不休当农民 专门种葫芦
“这个叫长柄葫芦、这个叫宝葫芦,这些则是微型葫芦也叫手捻葫芦。”“我的这个基地大约种植了葫芦和观赏瓜果60余个品种。”“再过1个月就要收葫芦了,今年大约可以收获2000个葫芦。”……7月12日,记者在长寿区巴乡谷见到卢怀志时,他正向几位从主城慕名前来参观葫芦种植基地的游客解说。当时正值夏日炎炎,高温天气并没有影响这位七旬老人的热情,他不厌其烦地为客人讲解着,和他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悦。
从2006年开始,来到巴乡谷“免费打工”,种植观赏瓜和葫芦,卢怀志已经在巴乡谷栽种葫芦7年多了。“‘免费打工’就是我出技术、管理,老板出地。”卢怀志说。
原来,2004年退休在家的卢怀志,在电视上看见烟台农科院有个瓜果博物馆,展示了60多个品种的南瓜和葫芦,他当即被其吸引。“退休的日子总得找个什么事情来打发,我退休前是搞蚕桑的,栽种葫芦应该适合自己。”
说干就干,当年11月,卢怀志就跑到山东烟台农科院购买了60多个品种的葫芦和观赏瓜种子,并在那里参观学习一周。回到老家后,他在垫江县职中旁的一块空地上种起了葫芦。卢怀志说:“第二年夏天就结满了各种形态的葫芦、瓜果,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
就在卢怀志种葫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时,职中旁的空地有了它用,为了给葫芦找个“家”,卢怀志跑到了长寿巴乡谷“免费打工”。
几年下来,常常头戴草帽、手握锄头和工人们一起劳动的卢怀志,皮肤被晒得如同一个老农,但收获的葫芦观赏价值却为巴乡谷吸引了不少游客,同时也为他栽种的葫芦找了一个固定的“家”。
把葫芦做成工艺品 给晚年生活添乐趣
7月11日,记者在位于重庆江北卢怀志的“葫芦居”里,记者看到,除了简单的几把椅子、一台电视机外,近20平方米的客厅里,三面墙壁的架子上,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葫芦工艺品。其中动物昆虫类有大象、袋鼠、猕猴、熊猫、猪、瓢虫等;生活器具类
有咸菜缸、酒壶、茶杯、花瓶等;宗教类的有“十八罗汉”、“当一天和尚念一天经”等;器乐类有唢呐、腰鼓、大锣、钟等;历史题材类有“桃园三结义”、戏剧脸谱、钟馗等……可谓是琳琅满目,数不尽数。
可以说,卢怀志做的葫芦包罗万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能做的。大到动物、小到昆虫,无一不是卢怀志制作葫芦的题材。卢怀志颇有几分自豪地告诉记者:“就是因为这些琳琅满目的作品,著名作家、诗人熊炬才赠了我‘葫芦居’的雅号,垫江书法家夏谔还专门著书题写了这个雅号。”
卢怀志做葫芦工艺品,不是为了卖钱。他说:“曾经有个朋友看见我做的葫芦,硬要拿200元买下来,我没有卖,只要喜欢的朋友,我都是送给他们。”“‘胃的述说’有警示作用,告诫人们珍惜身体,珍惜生命,特别是驾驶员朋友酒后不能开车,其作品被多个交巡警平台看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好教材。”
很快,卢怀志栽葫芦、做葫芦、送葫芦的事不胫而走。2009年,重庆晚报一篇《喜欢种葫芦制作工艺品,六旬翁人称“卢葫芦”》的报道,更是让他在媒体走红。接下来重庆时报、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对卢怀志作了专题报道。卢怀志说:“这几年,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大约先后报道过我10余次,特别是我种葫芦做葫芦的事上了央视,更是让我感慨万分,但我并不看重这些,我做葫芦的初衷是为了给晚年生活增添乐趣,而不是为葫芦所累。”
主动上门指导种葫芦 “葫芦人生”更精彩
“没有他的帮助,我的葫芦没有这么大的成功。”家住重庆南山的夏中权说,早在五年前,他就结识了卢怀志,当时自己种植葫芦在本地小有名气,但是规模不大。
“一天,卢老来了,他说要跟我交朋友,共同探讨种植葫芦的技术,还给我送来了葫芦种子。”夏中权说,看到一个素昧平生的老人主动上门跟他交朋友,自己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后,两个不同地方的人走到了一起。在卢怀志的帮助下,夏中权种植葫芦更是得心应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葫芦高手。而今,夏中权的葫芦占领了磁器口、南山的市场,成为了游客们的抢手货,每个月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
“我们现在还有联系,经常在一起切磋葫芦种植技术,而且夏中权的葫芦品种从3个增加到了9个。”卢怀志说,这次“联姻”让我们的葫芦世界更精彩,人生更辉煌。
传递正能量 几百根拐杖免费送老人
这段时间,卢怀志每天都要在自家阳台改成的工作室里,戴着老花镜、手拿砂纸打磨着即将加工制作完成的拐杖。记者看到,略显凌乱的工作台上有电锯、手刀、刻刀、电烙铁、手锤等大大小小几十样工具,身后的柜子里则密密麻麻摆满了加工完和即将加工完的葫芦、石板等工艺品,一旁则堆满了好几十根已经完成的拐杖。
“趁现在还没有收葫芦,我得抓紧时间再做一些拐杖,重阳节前争取完成100根。”卢怀志说,到时就麻烦记者帮他送给敬老院和需要拐杖的孤寡老人。记者了解到,去年重阳节时,卢怀志也做了100根拐杖委托一位亲戚送给老家的孤寡老人。
“这些拐杖的原材料都是爸爸自己上山去找的,有棕竹、也有树棍,为了寻找拐杖的原材料,他经常是累得满头大汗。”卢怀志的小儿子卢林涛告诉记者,他们小区的老人拄的拐杖基本上都是他父亲送的。为了找竹子,父亲经常往返于南山、主城、东泉之间,每次都是乘坐公共汽车,一大早就出门,傍晚时分才回家。除了制作拐杖,父亲还制作叉衣棍送人,仅去年就送了近100根叉衣棍。
卢怀志告诉记者,他原本不打算再接受记者采访的,因为他栽种葫芦、制作葫芦也好,还是做拐杖、叉衣棍送人,他都不是为了出名。之所以这次接受采访,他说:“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正能量吧,在我们全国上下都在实践中国梦的时候,我想是需要正能量的,需要正能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