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沉的中国互联网和激情的美国“干爹”
特产中国tc.china.com.cn 时间: 2013-11-25 来源: 天津在线
中国互联网创业迷局:美国“干爹”不管用了
近日,美国互联网圈传出一则引爆全球业界眼球的消息,一家创立仅仅两年的美国公司Snapchat,先拒绝了Facebook的30亿美金并购,又接着将抛出40亿美金邀约的Google拒之门外。
看着Snapchat这样傲娇的拒绝,一些评论人士坐不住了,纷纷发文说这家公司创始人和投资人“疯了”,怎么可以在几乎没有实现营收的情况下,狂妄自大地拒绝社交网络巨头的天价邀约?这事儿要是在中国,创始人肯定分分钟答应了,现在中国的草根互联网创业团队,最后要是能被百度、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收购了,已经算活的不错了。
事实上,今年以来,百度、腾讯、阿里三大互联网巨头并购投资动作频频,百度对91无线的19亿美金收购促成了中国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中国互联网正在迈入兼并收购活跃期。然而,近两年虽然出现了像微信这样令人颇为惊喜的产品,但罕见新崛起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或死掉,或被巨头吞噬,似乎正成为这些草根创业团队难以逃避的命运。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季卫东曾表示,互联网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平均五百多万家企业才有一家上市,只有40%的公司上市后是在发行价以上。根据大摩估算,中国网站总数在过去三年下降了30%,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平均每年自然死亡率有20%-30%。
一边是草根创业团队的奋力挣扎,一边是“富二代”产品在巨头势力下疯狂积攒的人气,中国互联网正经历一种荒漠化的怪圈,自2006年360公司突出围剿成功立足后,再难见大的互联网公司崛起。而大洋对岸,一直被中国奉为模仿移植返利的美国硅谷,其创业神话却从未止步。
美国“干爹”的创业神话
2010年3月,instagram在旧金山诞生之后,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拍照和移动图片分享的认识。上线仅一周就拥有了 10 万注册用户,在没有任何营销推广的情况下,这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两年后竟得到Facebook和Twitter的争相抢购,最终,Facebook斥资十亿美元收购了这家只有13个人的公司。
当人们还在为instagram快速积累起的1亿活跃用户而惊讶时,“分享+自销毁”的自拍神器snapchat来了。
这款“阅后即焚”的照片分享应用于2011年9月上线,其最主要功能是用户在分享照片时,可为照片设定1到10秒的生命期,照片会在设定时间内自动销毁。最初snapchat并未引起媒体的关注,但如今,Snapchat每日发送的消息达4亿条,被视为Instagram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甚素有“互联网女皇”之称、KPCB著名分析师玛丽-米克尔,在2013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特别指出,Snapchat在照片分享服务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上半年,Snapchat完成了一笔高达800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接近5亿美元。其公司CEO斯皮格尔透露,Snapchat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信息应用,中国的微信和Line将是他们有力的竞争对手,但目前微信和Line都没有真正占领全球市场,Snapchat将重点加大海外扩张。
谈到微信,不得不说,这是近年来首个在海外得到普遍认可的中国互联网产品,在美国媒体buzzfeed提到的中国值得学习的创新产品中,微信被排在首位。然而微信5.0上线后大肆进行的掀互联网圈地大战,却引来业界无数担忧,一篇以“微信让整个互联网圈都慌了”为基调的文章,曾对微信独大趋势的表示出这样的担忧:“微信5.0至少让九个领域、数十款相关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前景堪忧’”。而一旦“微信独大”成为现实,它将可能成为“扼杀创新”的终结者。
而继微软、谷歌之后,美国在过去十年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明星产品”,Facebook的崛起和Twitter的横空出世,都为行业的发展开辟出新的趋势,先后成为社交网络领域的巨头公司,但其前后出现的时间间隔仅三四年。2010年后, Instagram 、Pinterest和Snagchat依次迸发,惊艳四方,这三家公司同在社交图片领域发力,但近两年来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值先后挤进10亿美元俱乐部。
事实上,微软、谷歌、facebook等美国现有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并未妨碍新的创新型公司的出现。相反,在过去五年中新创立的公司中,已有不少市值逼近甚至超过10亿美元的行业新宠,除前文提及的三家社交图片公司外,Groupon、Zynga 、Dropbox 、Square、Storm8、Flipboard等新兴小巨头,其产品横跨电商、游戏、云计算服务、移动支付、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在传统PC端还是热门的移动应用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认知习惯,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注入不少鲜活动力。
创业公司
所属领域
成立时间
估值
(美元)
业务简介
Groupon
电商
2008年11月
165亿
美国流行的团购网站,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
Zynga
游戏
2007年6月
70亿
Zynga开发的游戏多半是网页游戏,发布于Facebook等社交网站。
Dropbox
云计算
2007年
50亿
免费的在线存储网站,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刻的图片、文档和视频服务。
Snapchat
社交图片
2010年3月
30亿
“阅后即焚”的照片分享应用。
社交图片
2010年
38亿
全球最大的图片社交分享网站。
Square
移动支付
2010年5月推出移动支付业务
16亿
配合智能手机使用的Square 移动读卡器,使得消费者、商家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付款和收款。
Gilt Groupe
电商
2007
10亿
一家在线精品销售网站,销售一些顶级设计师的样品与非卖品。
Storm8
游戏
2009年3月
10亿
iPhone,iPod Touch和Android设备角色扮演游戏开发商。
Airbnb
电商
2008年8月
10亿
提供短期房屋租赁服务,建立了一个游客与房东的互动交流平台。
社交图片
2010 年 10 月
10亿
一款运行在iOS平台上的图片分享应用程序。
社交媒体
2010年
8亿
iPad个性化社交杂志。
ZocDoc
电商
2007年
7亿
在线医生预约网站
表:美国估值近10亿美元的新晋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观察人士谢文曾说过,在美国硅谷,几乎每8年,就会诞生一个“代表互联网世界主流模式”的公司,从雅虎到Google,再到Facebook。对比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Copycat”始终是难以逃避的一个怪象,有人曾撰文指出,美国“干爹”们负责创新,中国创业者们则专注于山寨、汉化。即使现在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全球排名仅次于谷歌、亚马逊的腾讯,最早也是模仿移植国外影响力很大的ICQ,才创造了中国的0ICQ(腾讯QQ更名前的称谓),腾讯也因此被网友诟病为“山寨之王”。
不过,随着中国互联网竞争的白热化,现在想找个美国“干爹”来复制创业神话几乎成了痴人说梦。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曾表示,国内95%的创业项目都是“CopyCat”,由于复制成本低,中国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往往不顾市场需求就将国外市场的火热项目跟风复制到国内,“但这些项目因为不适应国内市场,大部分都会死掉。”
模仿Snapchat模式诞生的“咔嚓”,就遭遇了阎炎提到的这种水土不服,虽然已积累了十万多用户,但跟Snapchat的火热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中国互联网为何“寸草难生”
从最早的新浪、搜狐的门户时代,再到当今的BAT寡头格局,中国始终未能诞生像苹果、谷歌那样能代表互联网世界主流模式的伟大公司。多数观察者强调,中美互联网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本身就不具备造就伟大公司的土壤基因,那退而求其次,过去十年,又出现多少能搅动国内互联网格局的大型创业公司呢?
“在2005年之后,新出来的创业公司,成规模的就是360、优酷土豆和YY这三家。”360副总裁曲晓东认为,由于寡头的存在,2005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新的大型创业公司几乎是寸草不生。
为更加清晰地对比中美互联网近年来发展存在的巨大差异,下图给出了自全球互联网兴起到现在,中美两国互联网生态圈的演变趋势:
可以清晰地看出,自2006年后,中国互联网几乎停滞不前,再没有能成规模的新创公司,腾讯、百度以庞大的体量占据中国互联网主流席位近乎15年之久。通过投资和兼并扭曲市场竞争,阻击对手,这已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当下最常上演的商业行径,巨头公司庞大的用户基数、市场占有率带来的行业垄断,已成为草根互联网创业团队最难突破的首要瓶颈。
借用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创始人胡延平的表达方式,通过近期一系列并购事件,整个互联网已经变成了一个BAT游戏(BAT-GAME)的生态系统,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呈现出统治业态的格局。“2013年初互联网的最大变化是‘山头化’。”胡延平曾在微博中发文称,“准确地讲是平台化,包括生态化竞争的阶段到来了。”
“如果腾讯进来,你怎么办?”这句话,几乎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型公司在引入投资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来说,不管自己身处哪一个细分市场,也不管市场份额如何,腾讯如若进来,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传统行业中,消费者购买使用产品多是独立的个体行为,与别的购买使用者不会发生任何关系,因此根据个人偏好选择哪种产品都行,一个市场上也会存在多种同质化产品,但互联网不同,这个行业的所有数据、关系,全部都是用户“创造”的,因此拥有越多用户的产品越强大。当你已占用粘性极高的庞大用户资源时,捆绑营销通常是无往不利的。这也正是为何腾讯能凭借12亿QQ用户,在即时通讯、游戏、支付、移动、电商等领域建立起庞大的“企鹅帝国”。
事实上,反观大洋彼岸的美国,像Ebay、Amazon、Google这样的老牌互联网公司自身仍然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但这些大公司的存在并没有妨碍像Facebook、Twitter、 Groupon等新互联网公司的崛起。究其原因,美国司法部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反垄断机制,使得大公司不敢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去打击、压制竞争者。早在1998年,美国司法部就联合20个州控告微软垄断案,认为微软利用市场影响力压制竞争对手,并开始实施长期反垄断监管。
无论是“美国诉微软公司垄断案”,还是2011年谷歌在欧洲因9起反垄断诉讼,被欧盟委员会调查。美国在防止大公司借助垄断地位,排挤竞争对手方面,都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试想如果没有反垄断机制,Facebook、Twitter或许根本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而中国互联网的反垄断之路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指出,虽然我国反垄断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这对互联网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意义重大。对于近期国内互联网市场出现的几起反垄断申请事件,方兴东认为,意义非常大,“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中国将需要更宽容的创业文化
谈起当下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创新能力,360董事长周鸿祎认为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有一种未老先衰之感,“我认为,不包括电子商务,纯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创新能力,跟美国不能比。”而缺乏创新的中国互联网,必然丧失新陈代谢的发展能力。
周鸿祎表示,创新意味着特别高的失败率,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的,但中国的文化是不容忍失败的。“我们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不是这个企业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有没有赚钱,有没有上市,有没有市值上百亿过千亿。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
“中国公司对美国的模仿,不是单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问题。”Tech Coast Angel创始成员Peter Cowen也认为,中国文化不允许失败,而在创新的世界里,失败是一种重要的荣誉,能够让创业者总结错误,找到新方向。“这种文化,将阻碍中国人的进一步创新。”
因此,缺乏支持创新的宽容文化,也对当下中美互联网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一定影响。与这种文化差异相似的是,中国创业者多追求快速规模化、商业化变现,速度和资金的竞争对创业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而快速的移植国外已有的成功模式,便成了行业内默认的一种捷径,团队创新的内驱力不足。
中国人对创业更多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对成功的定义基本是上市,大家也不太愿意减薪加入创业团队,有太多的顾虑。而美国人在创业的态度主要的追求改变世界的梦想,很多人创业成功后还会在一个小车库从新辛苦创业,由于大家理念一致,很多人愿意不求工资一起组团创业。
想通这些文化和价值观上的根本差异,或许就不难解释为何美国的新兴互联网产品不做广告也能一夜爆红。未来的中国互联网,能否走出自身的局限与困局,让我们在目睹百度、阿里和腾讯们的巨大成功之后,期待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