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基地向规模化区域化转变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转变道地药材向品牌化产品转变
我省中药材产业亮点频现
▲滦平县把中药材种植与休闲旅游紧密结合,打造中药材休闲旅游基地。
▶农民在机械化收获中药材。
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近年来,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力度,以优势道地品种和药食同源品种为重点,努力实现中医药产业创新性发展,中药材产业亮点频现。
生产基地向规模化区域化转变。全省各地集中力量建设中药材示范园、现代园区、产业大县和特优区,加快构建燕山、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和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坝上高原产区“两带三区”格局,中药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万亩以上大县(市、区)达到44个,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达到92%。巨鹿金银花和枸杞、涉县柴胡和连翘、承德热河黄芩等中药材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区域性农业战略产业。
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转变。围绕种子种苗、田间管理、产品采收和加工工艺等环节,开展试验研究和技术集成,制发中药材省级地方标准82项,居全国首位。千亩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达到400个,基本形成了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林药间作等多品种、全链条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有效提升了我省中药材质量。灵寿丹参、金银花和唐山金银花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蠡县麻山药、深泽旱半夏、安国山药、祁菊花等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
道地药材向品牌化产品转变。我省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为载体,培育打造道地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涉县柴胡、连翘,巨鹿金银花、枸杞,清河山楂,青龙北苍术和安国祁菊花等,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证明商标。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生产县(市)切实加强品牌保护,指导本地特色中药材产品生产企业注册企业商标,构建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并行使用、抱团发展的格局,全省中药材商品商标达近30个。安国的“祁菊”菊花、涉县的“涉柴”柴胡等品牌在中医药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产业形态向全链条融合发展转变。中药材生产单位向下游延伸,挖掘加工增值潜力,开发连翘、丹参、蒲公英等功能茶40多类,酸枣汁、枸杞珍、莲花清菲、金银花红茶等功能饮品20多类,以及决明子枕头、酸枣壳坐垫等保健用品,中药材副产品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全省有9个县培育出以中药材为主题的特色休闲农业线路20多条,产业功能得到有效拓展。滦平坚持全县域谋篇布局,逐沟域整体推进,连续三年大手笔规划,整体开发22条沟域,建成高标准中药材生产地近16万亩,打造成现代农业新景观和田园综合体,成为城乡居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健康养生的胜地。
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处处长王旗介绍,今年,我省将着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聚焦大宗道地药材,加强辅导培育,加大扶持力度,全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提升,一个品种打造一个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行山、燕山两大中药材产业带建设,带动安国片区、巨鹿片区和坝上片区发展。积极适应健康养生消费升级需求,指导发展一批药食同源、菜药两用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基地,培育形成新产业、新优势。到2022年,培育30个精品园区、30个优质中药材产品、30个行业领军品牌和30个创新型中药材企业。
切实加强标准化生产。加强已有标准的贯彻实施,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精品园区打造相结合,分品种布局安排示范区,开展全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道地产区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对还没有省级地方标准的道地药材,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快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指导市、县围绕本地道地药材,制定完善生产技术规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全部做到有标可依,标准化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大力打造道地冀药品牌。推动黄芩、黄芪、防风、苦杏仁、知母、金银花、酸枣仁、柴胡、连翘、“八大祁药”、关黄柏、款冬花、山楂等中药材道地产区所在县(市、区)尽快注册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河北生产向河北特产、河北产量向河北质量、河北产品向河北品牌转变。完善加工工艺、提高加工水平,大力开发连翘、金银花、黄芩等功能产品,打造中药材功能茶大省。同时,巩固提高安国传统中药材交易中心地位,支持建设巨鹿金银花、青龙北苍术、涉县柴胡、兴隆山楂、热河黄芩、滦平中药材、邢台邢枣仁、内丘王不留行、平泉杏仁、围场桔梗等产地专业交易市场,大力促进电商交易,线上线下结合。支持和鼓励各地举办产销对接活动,提高道地冀药影响力。
积极开展中医农业示范。抓住中医农业这个新兴起的发展领域,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中,引入相生相克、健康循环和配伍等中医药学原理,选择一定规模的种植园区和养殖园区,驱避植物间混套作,使用药用植物源生长调理剂、土壤调理剂和生物农药,开发利用中药材复配饲料、饲料添加剂和中药调理剂等,激发生物长势和活力,提高动植物抗病能力和免疫力,探索生态种植、健康养殖新方式,为节肥节药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新路径。(赵红梅)
(责任编辑:特产投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