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永靖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蕴藏着丰富的建筑砂石骨料资源。
在永靖县东山片区,2年前曾经盘踞着22家小作坊式的砂石料企业。
整日轰鸣的机器、遮天蔽日的浮尘、满目疮痍的矿山,传统砂石料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资源浪费,安全和环保也存在诸多问题。
2017年起,由永靖县政府主导,甘肃建投矿业公司参与,对永靖东山片区矿山资源整合。
去年,20家企业接受整合退出采矿区,噪音停止了,空气清新了。如今,昔日的小作坊正在一一拆除,被破坏的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
伤痛
车子在位于永靖县徐顶乡中林村的樱桃沟前行,一个个鹰嘴状的山体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是传统小作坊式采矿场留下的痕迹。
为了降低成本,传统采矿场通常采取爆破开采方式,爆破时山震石飞,山体破损面大,开采点岩石突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很显著的问题。在砂石骨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尾矿,由于处理成本高,传统采矿场将尾矿随意堆放;
在加工环节,这些采矿场往往采用露天加工,生产过程没有除尘降噪措施,生产的碎石产品也露天堆放,导致扬尘四起。
弊端尽显,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有了采矿场后,他们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与矿区紧紧相连的中林村王家圈社共200多人,近年来都告别了种地,靠着在矿区打工、跑运输,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2013年开始在矿上跑运输,虽然辛苦,但两辆车一年跑下来有约30万元的收入。”王家圈社村民王培乔说。
可砂石料企业的增多,很快让当地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看不到蓝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望不见远方。近年来,王家圈社的村民,几乎都过着这样的日子。
“一到晚上,矿里工作起来,外面乌泱泱的全是灰,我们一年四季都是关门闭窗。”65岁的村民王永胜说,“要是从山上望,就感觉蒙了一层白布。”
“为了这个事,村里联合找了县里好多次,开发归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太大了!”王永胜说。
群众关心的问题,就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2013年,永靖县人民政府与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签订了协议,提出“将永靖县王家圈砂石料基地打造成砂石料供应基地和生态恢复治理样板工程”,改变这片区域长期无序开采的局面,整合东山片区矿山资源。
甘肃建投矿业有限公司由此而生。
整合
整合之路,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整合开始前,东山片区共有小型私营砂石料企业22家,其中徐顶乡14家,陈井镇8家。
这些企业经营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要让他们接受整合,稳定有序退出,并不容易。
2017年4月,经历多轮谈判,甘肃建投矿业与永靖县国土资源局、被整合企业确定了整合基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资产评估,以固定资产评估价格为依据对被整合企业进行补偿。
但是,补偿款项怎么确定?资产评估时,未使用设备配件、耗材应不应该纳入评估范围?设备折旧如何计算……
面对一系列问题,既要合法合规,维护公司利益,又要合情合理,为后续的全面整合总结经验,成为建投矿业与企业反复拉锯谈判时考量的关键。
终于,2017年5月,建投矿业与两家企业正式签订整合协议,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这两家企业的破冰,之前还在犹豫、观望的企业陆续主动找上了门。
2018年4月,完成22家被整合企业的固定资产评估工作。
2018年6月底,矿业公司与第20家企业签订整合协议。
至此,除两家企业主动放弃外,建投矿业全面完成永靖县东山片区矿山资源整合。
在整合的同时,为了有效控制粉尘、废弃物等造成的污染,建投矿业实施了厂房封闭,还在主要产尘点安装了喷淋、通风机等除尘设备。他们还采用目前国内最安全的阶梯式开采和毫秒微差爆破技术,以做到安全、减振、无飞石。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投矿业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制砂设备,将周边多家砂石生产企业的尾矿“吃掉”,“吐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机制砂,实现了零排放的目标。
修复
随着整合的开展,小矿场陆续停止了作业,环境在改善,村民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
“去年夏天开始,我们都能在家门口坐着乘凉了。”王永胜笑着说。
告别了无序开采,只是第一步。对于破坏成鹰嘴状的山体,甘肃建投通过修理坡面,种草种树,进行环境恢复治理。
建投矿业制定脱贫攻坚帮扶计划及和谐矿地关系建设方案,从今年起每年固定向永靖县74个自然村支付5万元,按照采矿权证期限连续支付20年。同时,设立教育资助基金、优先为当地大学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矿区所在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构建和谐企地、矿地关系。
截至2018年,建投矿业公司已经吸纳了中林村长期跑运输的车辆96辆。像王培乔,如今固定在建投矿业跑起了运输。
随着整合工作的收尾,建投矿业还将投资近12亿元,打造一个集砂石料开采、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建材生态产业示范园区。不久,一座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的“花园式”矿山将在这里崛起……
(责任编辑:特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