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产资讯 特产企业 特产专题 特产访谈 展会活动 特产文化 特色工艺 名优特产 农牧饮品 矿玉特产 特色美食

推动广东种业振兴 实施“粤强种芯”工程

时间:2021-12-29来源 : 羊城晚报作者 : 薛江华 罗雪艳

广东省政协日前召开了“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夯实农业现代化根基”远程专题协商会。省政协主席王荣在协商会上指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广东自2013年起连续9年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扎实推进种业强省建设,全省种业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为推动广东种业振兴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今年6月至9月,广东省政协联合省直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赴广州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对省内90家种业企业和46家科研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并邀请江苏等部分省区协助开展书面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客观全面总结广东种业振兴成效,剖析问题深入透彻,提出了许多好的对策建议。

问题

种业根基不牢固保障体系需完善

调研报告指出,广东存在农业现代化的种业根基不牢固的问题。例如,广东种业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特别是水稻、黄羽肉鸡、肉鸽、水产、食用菌等产业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优势;但水果、蔬菜、花卉、茶树以及大宗淡水鱼类等存在育种技术单一的短板;白羽肉鸡、生猪、奶牛、大豆等更存在种源依赖的“卡脖子”问题。

此外,种业发展长期稳定投入机制亟需健全。种业财政投入量少且缺乏中长期规划。“短平快”的项目资金投入倾向违背了种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客观规律。调研指出,培育农作物、家禽、虾、贝、藻新品种一般需要8-10年,培育猪、牛、羊、鱼等新品种甚至需要10-30年。而目前种业创新、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育种攻关项目资金多以短期、见效快、投入少的项目为主。

种业研发创新体系亟需改革。主要表现为研发资源高度分散且割裂,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此外还存在研究同质化、低水平重复严重、突破性成果少等问题。“十三五”以来,广东育成新品种中的98%为农作物,在农作物新品种申请量中水稻占比高达47%;畜禽新品种6年来只有3个通过了国家审定,而同期江苏有15个。

种业市场主体亟需培育壮大。广东当前种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种业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广东杂交水稻育种全国领先,但由于缺少大型种业企业,土地、劳动力成本较高等,科研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广东还存在种业发展基础保障体系亟需完善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种业发展用地得不到保障。调研发现,部分“两场一基地”仍处于禁养区内,未作出妥善安置。不少企业反映,现在农用地租期越来越短、租金越来越高、集约越来越难,与育种长周期、大投入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一些企业因农地使用不稳定导致不愿加大投入或被迫结业、搬迁。

建议

打造全国生物农业创新集聚区

为破解上述问题,调研组也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是进一步优化推进种业振兴的整体思路及阶段性目标任务。建议广东立足省情农情,突出自身优势,打造成为热带亚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全国生物农业创新集聚区、全国农业可持续优化发展区。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突出种业振兴重点。结合广东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聚焦未来五年打造10个千亿级、5个数百亿级产业集群,明确种业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结合第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升级和第二轮产业园建设规划,强化种业居于全产业链源头顶部的地位,构建种业创新集聚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互促共荣的良好生态。

设立省种业发展专项资金

为了破解种业投入资金难的问题,调研组建议健全财政持续投入机制,精准支持引导种业振兴。遵循种业科技发展客观规律,健全财政资金持续投入机制,以预算化管理模式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建议结合《广东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与种业重要地位相匹配的,能满足广东种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际需求的财政保障中长期规划。设立省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种业科技创新,种质资源收集、鉴评和种质资源圃库及共享平台运行等基础性工作,以及企业主体培育。加大现代种业重大专项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现代种业重大专项,重点扶持我省承担的国家重大育种攻关任务、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手段“卡脖子”问题的突破性创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物育种中心”

调研组建议广东要抓住研发创新的牛鼻子,增强种业振兴核心竞争力。深化改革,整合创新资源,着力构建市场导向、政府参与、产学研企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整合现有的众多平台资源,重点打造四大现代种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物育种中心”,借鉴河南省“国家生物种业产业创新中心”和湖南省“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将中心打造成为全国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

依托省农科院等建设“广东省农业生物表型组学研究平台”。以省农科院为试点,先期探索农科院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等建设“广东省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平台”,为现代分子育种及突破性原创性新品种选育提供根本支撑。

探索建立优质种苗奖补制度

调研组还建议广东要在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激发种业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上开展推动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加速商业化育种资源从科研机构向企业作实质性转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扶优扶强,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

促进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应用华农温氏深度融合发展经验,加强科企项目对接,建立科企创新共同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支撑市场、市场反哺科研的商业化育种模式。

建议第二轮农业产业园建设把良种繁育、种养规模列为建设条件,建立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产业园考核体系;加快建设广东省新兴县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和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国家现代农业 (种业)产业园,形成优势种业集群,促进下游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探索建立优质种苗奖补制度。借鉴江西等省的成功经验,探索把对种业企业的资金扶持重点由建设固定资产和购买生产设备及材料,转向扶持资金与企业种苗销量挂钩,销量越大单位种苗奖补越高、单位售价越低,破解广东种业质量高价格也高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企业上不了规模的困局。

修订《广东省种子条例》

良种还需良法配套。调研组建议完善基础保障体系,为种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修订《广东省种子条例》《品种审定与评定办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制度体系,增强种业基础保障能力。

强化种业发展用地保障。种业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项目用地由省统筹。市、县优先支持保障种业发展用地供应,落实点状供地。支持将“三旧”改造用地用于种业科技创新项目,按省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享受科研用地优惠。鼓励种企改变单一的租地模式,采用“农民+合作社+企业”等方式,建立紧密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净化种业发展环境。优先构建完善特色作物表型库和分子库,健全广东特色作物品种权保护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 (EDV)保护制度,遏制模仿育种、低水平重复。加快修订广东品种审定标准,提高门槛,解决同质化问题,推动与周边省份建立品种审定区域协作机制。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